为进一步把中央和省委、省政府提出的“严控财政供养人员总量”和“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”要求落到实处,河北唐山市编办充分发挥机关事业单位进人的“龙头”作用,严把机构和人员编制管理的“设立关、前置关、进人关、消化关、督查关”五道关口,树牢“红线”意识,强化“底线”思维,严控财政供养人员总量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。
强化总量控制,把好“设立关”。自2012年起,除落实省、市重要决策部署、重大民生保障、社会安全稳定和公共服务等涉及的重点机构编制事项外,一律不设立新机构,确需设立的机构,按照“撤一建一、撤二建一”的原则严格执行,确保机构数量不增。不该增的编制坚决不增,确需增加的在总量内调剂解决,确保编制总量不增。同时对职责相近、规模过小的单位进行整合,精简压缩编制;对职能弱化或不饱满的,相应核减编制;对任务已完成和长期不开展工作的单位,撤销并收回编制。
强化编制核准,把好“前置关”。机关事业单位进人必须先由机构编制部门进行编制核准,凡是没有经过机构编制部门编制核准的,组织、人社部门不予办理调配手续,从源头上遏制超编进人和增加财政供养人员。机关事业单位增加人员审批事项按照从严从紧的原则,以单位空编节编为前提,把好进人第一关口。对跨单位人员在任职前要先进行编制审核,没有经过机构编制部门审核的,组织、人事部门不予研究,既有效解决超编任职,消除了编制核准的管理盲区,又保证了严禁超编进人制度的落实。
强化实名制平台应用,把好“进人关”。加强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,对机构编制调整和人员增减变化及时登录信息,准确掌握全市机构编制和人员总量。把严禁超编进人作为一条红线,无论是机关、事业单位人员调动、跨单位任职、公开招录、政策性安置,没有空编的单位一律严禁进人。整合管理职责,将实名制平台日常管理、编制核准、数据统计和机关事业单位进人计划管理职能整合到一个处室,人员进出集中统一管理,全面准确掌握机构编制和人员调整变化情况,切实实现和发挥了机构编制实名制平台的进入统领地位。严格审核全市年度公务员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开招录计划,严格审核全市军转干部和随迁随调家属安置计划,严格审核培养干警和免费师范生招录计划,并将上述计划预留编制,“没上车,先占座”,与机构编制信息平台统筹考虑,确保在编制限额内进人。
强化超编管控,把好“消化关”。印发了《关于进一步做好机关事业单位消化超编工作的通知》,通过改革收编、自然减员、合理调整编制、稳妥调剂人员、严控超编任职、落实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、严格执行编制核准制度等多种措施和管理手段,疏堵结合,全方位推进控编减员工作。同时,积极探索新增加编制的单位所需人员,优先从超编单位调剂解决的办法,收到较好效果。截至目前,唐山市市、县两级机关、事业单位均实现了不超编。
强化工作纪律,把好“督查关”。结合部门单位机构编制评估、机构编制统计等工作,开展用编进人领域的专项检查,通过查阅资料、核对台账、座谈交流等方式,了解掌握部门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现状,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、限期整改。综合运用巡察、审计等监督手段,将各部门单位机构设置、编制使用、职数配备情况纳入巡察、审计工作范围。对违反规定擅自设立机构和提高机构规格、超编进入和违规核定领导职数等问题,按照机构编制违纪行为党纪政纪处理规定严肃查处,使各部门单位自觉做到不越底线、不碰红线。